天虎科技  >  正文

机遇与挑战并存 成都双创载体在增长中“赛马”

2018-12-29   来源: 天虎科技

 

成都正依靠双创成为“新经济发展之城,黑科技创新之都”。在黑马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新经济活力指数排行榜》中,成都新经济活力领跑新一线城市,居榜单第三,中西部城市第一。此外,今年成都被确定为2018年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创第四城。双创正推动成都市成为新一线城市的领头羊,作为双创的基础设施,成都市双创载体发挥着巨大作用。

 

从最初只提供“场地出租”,到如今“场地提供+投资孵化+企业服务”的结合,双创载体正在自我进化。

2018年,可以看到成都双创载体规模依然在扩大,孵化企业依然在增多,但同时优胜劣汰也在加剧,在形成行业的“赛马”。为体现成都双创载体的发展状况,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受成都市科技局委托,对成都市双创载体2017年年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编制了《2018成都市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年度报告》(下称《报告》)。天虎科技根据即将发布的《报告》,结合公开观察,对成都双创载体运营情况进行梳理。

 

双创载体在增长中实现优胜劣汰

 

 

依据《报告》我们可以发现,该行业依然保持增长状态,并实现优胜劣汰。

 

1.创业孵化载体数量增长迅速

 

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建成市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200家,与2017年相比新增加了29家,增长了16.96%,孵化面积达到594万平方米,增长了10%。主要针对孵化产业链条的前端,服务科技型初创企业及创客。

 

2.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增多

 

共有国家级孵化器16家,国家级专业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4家,省级孵化器20家,省级众创空间21家。

 

3.孵化企业、团队增长率高

 

在孵企业及创业团队9453家,增长7.16%。其中,当年新增入孵企业及团队3413家,增长8.6%。

4.行业优胜劣汰明显

 

有盈余就有淘汰。不同于外地,成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启了对市级双创载体进行末位淘汰的政策。取消了那些达不到基本要求、连续评定不及格载体的资质。

 

依据《成都市创新创业载体资助管理办法》,成都市每年对创新创业载体在人才引进、硬件建设、服务提升、产出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满分100,评价结果<60分,为不合格,连续2年不合格载体,将被摘牌。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对7家连续两年不合格的载体进行了摘牌。

 

变化中的双创载体业态

 

 

当下成都双创载体按照“3+M+N”的空间进行布局:以高新区菁蓉汇、天府新区鹿溪智谷、郫都区菁蓉镇“3”个双创引领区;针对高校资源集中建设“M”个双创集聚区,譬如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环交大智慧城等;鼓励各区(市)县立足特色产业建设“N”个双创特色区,譬如青羊区的明堂创意中心。

区别于一些城市,成都双创载体有聚集区域清晰的特征。而对于创业者来说,载体不再千篇一律。2018年我们在载体业态上看到一些变化。

 

1.专业型载体及综合型载体发展各具特色

 

按照在孵企业和服务内容来划分,天府软件园、天府新谷可以划归为综合型载体;而腾讯众创空间可以算是专业型载体的代表。

 

天府软件园的培育计划基本囊括了创业所需要的一切需求。这种优势资源汇集也是小型载体不太容易实现的,因此天府软件园也走出了诸如医联、Tap4fun、咕咚、极米、狮之吼等众多明星企业。

 

而以腾讯西部创新创业中心以专业型载体为特点,走出了不一样的路径。腾讯众创空间(成都)着重以“数字内容”为核心促进文创与双创的融合,其“腾讯文创基地”着力打造文创产业生态,聚焦文创产业链发展。载体内也诞生了众多优秀项目,比如天象众创旗下基金原力创投就投资了入驻企业DreambigCareer、奇影动漫、月蚀动漫、伊思情感等项目。

2.深耕垂直领域的双创载体更加凸显

 

创业服务的细分度越来越高,针对特定领域的双创载体逐渐增多,提供在垂直领域内的更加专业化服务。

 

比如专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微风加速器,通过引入微软资源服务人工智能团队,载体尤其看重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团队,并希望在加速器内形成产业气候。成都青石万维科技、成都宽邦科技、极企科技、奥北环保等多家企业获得了相应的支持。

 

成都洪泰智造中心沿用洪泰智造的“基金+深度服务”模式,依托成都市龙泉驿区制造业基础,主要面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三个赛道的成长期科技企业服务。

 

在校院企地结合方面,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是推动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科技创新平台,园区在集成电路、军民融合、光通讯三大方向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进行集聚。

 

在文创领域,青羊区打造的明堂青年文化创意中心,以“社区营造”概念将居民和文化产业长期同处一街。目前已培育孵化了多个千万价值的文创项目。

在大企业孵化领域,绿领空间是新希望集团在2017年成为全国双创基地后建立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依托于北京顺义绿领空间首期项目基地,将在新农民培训、农业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农业项目投资对接等方面发挥综合性的作用。

 

当下成都市正将全市产业划归到66个产业功能区中,专业性载体将成为未来趋势。同类型载体相互吸引并聚集的效应将开始显现。

 

3.联合办公模式更加复合化

 

联合办公模式有助于满足企业快速部署、高度弹性、轻资产投入的新型办公需求,实现降低企业办公成本、提高员工满意度、建立高质量企业社群、搭建企业发展资源平台的目标。

 

初创企业和个人、中小规模企业、外地企业在蓉分部,是联合办公比较多的使用群体。其中,越来越多的外地互联网公司落户成都时会选择联合办公空间,诸如侠客岛里、WORK+、梦想加等联合办公室内都有不少这样的落户案例。

成都双创载体需要认识瓶颈

 

 

总体来看,成都双创载体满足了大部分企业发展需求,为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但成都也面临着全国双创载体所遇到的相同问题:

 

1.专业化载体数量偏少,产业协同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

 

成都市专业孵化载体的数量不足,主要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创等领域为主。同时专业孵化载体的分布比较零散,产业聚集效应仍显不足。原因在于成都相对缺少行业支撑的主导龙头企业。并不像深圳有腾讯、杭州有阿里巴巴,200多家世界500强虽然进入成都,但很多都是办事机构,非研发中心,也造就了专业化孵化的品质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区域产业优势。

 

2.总体同质化严重,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同时,载体“同质化”也是成都与其他城市都要面对的问题:大部分孵化载体孵化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大企业、高校等资源和经验,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孵化服务。最终导致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盈利困难。譬如以深圳众创空间“孔雀机构”倒闭为代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空间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

 

3.孵化器国际化程度尚需加强

 

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双创领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创新创业资源全球化正在全球化。譬如,成都市国家级孵化器天府新谷引入了欧洲排名第一创业加速器SBC,来蓉共建加速器帮助本地的创业者链接国际领先资源。但是整体而言,成都市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国际市场开拓仍需加强。

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成都市双创载体的跟踪和管理部门,结合成都市的双创现状,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

 

一是组织载体从业人员培训,持续开展孵化人才多层次培养。

 

双创载体的核心竞争力是从业者,然而当下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途径却鲜有。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四川地区唯一由科技部火炬中心确定的创业孵化从业人员培训机构,截止目前已累计开展孵化器及众创空间从业人员培训13期,培养全国范围内的创业孵化人员1834人次,活跃度整体居全国前五。2017年更是取得了孵化器及众创空间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培训资质,为载体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了了解最新行业动态的交流平台。

 

今年,还联合重庆,共同举办了孵化器及众创空间从业人员培训,促进川渝两地孵化行业深入互动。另外,培训班也走出了成都,前往泸州、遂宁两地,促进了成都市与各地市州双创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实现跨区域协作,为成都储备优质的众创空间服务者。

二是开展行业交流活动,推动行业协同发展。

 

当下,国内各地都依据自身特色开展载体布局,其中也出现了不少优秀案例值得学习。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每年都会组织双创载体“走出去”,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双创高地学习、交流。除了前往外地学习,也会组织本地载体相互交流,譬如,在今年走进了成都创业学院与成都双流聚源科技企业孵化器,学习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和国家级孵化器的成功经验。

有了“走出去”,还会“引进来”。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打造了“线上平台+线下活动+双创载体空间”的服务体系,构建了“1+N”信息化服务平台,即“一个双创服务平台+多个孵化器管理服务系统”的信息化服务手段,形成了双创载体的“挖掘—培育—跟踪—提升”的服务链条,为双创载体提供精准化的支撑服务。

 

线上依托“科创通”创新创业云孵化平台,聚集创新要素资源,面向创业团队、创业企业、创业服务机构、创新创业载体四类主体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专业化服务。线下依托孵化器及众创空间,举办“菁蓉汇””主体活动、训练营、创享会、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邀请行业大咖分享成功的运营模式,对行业的理解、认识,针对性地解决载体运营过程中实际遇到的各类问题。

 

三是聘任“创业,导师”为成都市在孵企业提供支撑。

 

自2016年以来,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了“成都科技创业导师”征集评选及考核续聘工作。不断为成都市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构建注入和沉淀了投融资专家、企业负责人、高校院所专家、孵化器管理者、管理咨询专家等优质导师资源,充分发挥“创业导师”对成都市在孵企业的支撑作用。目前,“科创通”平台已完成创业导师入库852人,聘任“成都科技创业导师”156人。

明年载体建设将进行四大维度迭代

 

 

虽然在载体数量和承载能力方面,成都做得足够优秀,但目前依旧面临着整合度不高的局面。《报告》也指出,接下来本地载体应在产业集群、人才培养、盈利模式探索等多维度进行迭代:

 

1.围绕产业功能精准发力,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接下来成都市创业孵化机构将继续以“3+M+N” 双创载体空间为基础,围绕66个产业功能区的发展需求,立足本区域产业基础,借助功能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国企央企融合发展资源优势,作为创新产业孵化发展的优质源头,针对特定技术领域重度垂直孵化,形成专业化创业孵化载体集群。

 

2. 加码孵化人才队伍建设,构筑核心竞争力

 

加强孵化器服务能力的培养,培养一支能力突出并高效协同的孵化服务团队则是其中的关键,孵化机构需要不断优化内部激励机制,实现孵化人才成长与自身机构盈利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也将持续组织创业孵化机构之间的行业交流,对外考察,提高创业孵化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运营能力。

3.深耕细作服务板块,探索多样化盈利模式

 

载体应当在传统模式上寻求新的赢利点,譬如引入运营能力强的合作伙伴共同经营分成;利用丰厚的高校科技资源形成产业链;组建自身团队对入驻项目进行深入考察和预测,提高后期孵化的成功率;最大程度调用资源实现共享,为新项目的孵化提供帮助,不断培养新项目,项目成功反哺孵化器等,实现良性循环。

 

4.“引进来、走出去”,形成开放型新格局

 

国内外知名创业孵化机构落户成都的同时,成都创业孵化品牌也应积极向国内、国际输出。未来,载体不仅要为本地创业者串联起本地的资源,更应该串联全国甚至世界的资源。也只有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才能真正输出成都的双创理念,帮助成都市科技中小企业培育国际化视野,开拓国际市场。

 

 

 

天虎科技 尚志

 

联系我们
  • 公司信息:四川华西都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70号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 电话:028-86969141
  • 邮编:610012
  • 投稿邮箱:2224894013@qq.com
关注天虎科技微信公众号

关注天虎科技微信公众号

华西都市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