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虎科技  >  正文

成都基因春秋

2019-05-23   来源: 天虎科技


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基因检测成为创业风口,尤其2015年前后,这一赛道诞生了不少公司。而去年成都基因检测相关的企业也有一些融资报道,比如23魔方、齐碳科技、瀚辰光翼等,说明这一赛道持续保持着资本热度。


历经数年发展,这一行业是否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商业格局轮廓?虎哥梳理了成都地区基因行业的现状。


总的来看,成都基因行业层次丰富生态饱满,业务重合度较低。有贝瑞和康和华大基因这样的行业头部布局;有如23魔方和齐碳科技这样的细分赛道领头羊公司;有如瀚辰光翼和奇恩生物这样的潜力项目;再加上大量与基因检测相关的小微公司,成都基因检测行业可谓处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


尤其在消费级基因检测和仪器研发这两个方向上,成都表现较为突出。


成都基因检测行业百家争鸣


基因检测行业非常复杂,一个问题就能看出端倪——试问你能分清“基因测序”、“基因组测序”、“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重测序”、“基因组检测”、“基因位点检测”、“基因筛查”这几个词的区别吗?


不仅术语复杂,基因检测行业还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衍生出许多细分领域。


以成都相关企业为例。在企查查中输入“成都”和“基因”两个关键词,共检索到497家企业。


对这些企业进行梳理,虎哥整理出近百家和基因检测有关联的企业,其中超过二十家能通过网络检索到较为详细的信息。进一步归类分析,虎哥发现这些企业虽然都主打基因检测,业务重合度却并不算高。


成都基因检测行业各细分领域的代表企业如下图所示。不难看出,基因检测行业的几大方向,在成都同时存在,而且这些大方向还再次细分成若干赛道。


例如表面看来同是研发基因检测仪器的企业,做出的产品,原理和用途却千差万别:瀚辰光翼做的是基于基因靶点技术的全自动高通量分子诊断系统,常用于传染病、遗传病的诊断,特点是批量检测大量样品的少量基因位点;齐碳科技做的是基于纳米孔技术的基因测序仪器,具有低成本、小型化的特点,适合一般民用,但离商用还有一段时间;迈凯基因则专注于第二代基因测序原理,目前大规模商用的基因测序仪,正是基于这种原理。


赛道细分的现象还出现在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方向中,如23魔方的基因检测产品侧重大数据分析;生命基线旗下的简基,则侧重于体检服务和健康建议;得贝基因,专注于母婴方面的基因检测。


当然成都也存在基因检测全产业链条都涉足的企业,贝瑞和康就非常典型,而且这家企业与成都的关系也较为特殊。贝瑞和康成立于2010年5月,总部设在北京。2017年,贝瑞和康成功通过成都天兴仪表借壳上市,由此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了成都市贝瑞和康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作为基因检测行业的另一家上市公司,华大基因在成都也有所布局。2018年5月,华大基因注册成立了成都市华大基因医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消费级基因检测的狂飙


说成都消费级基因检测较为突出,主要是因为这一赛道的头部公司23魔方创立于这里。


消费级基因检测,也叫DTC基因检测(direct-to-consumertests,DTC),是个直接和C端消费者打交道的细分赛道,其特点之一,就是价格敏感,因为这一赛道本身,几乎就是因为基因检测的大幅降价而形成的。而23魔方,可以说是推动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降价的先锋。

最近23魔方推出的儿童成长版,再次试探基因检测价格底线


为何23魔方不和同行一样,在成本下降的时候闷声发大财,反而要率先开打价格战?因为23魔方从骨子里,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一贯打法,正是以低价铺开规模,以规模换取收益。


23魔方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从去年开始,23魔方就在计划要建立一个年产能达400万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大型基因检测实验室。支撑其扩张的逻辑有二:


其一,2017年底,美国已有1200万人做了基因检测,而中国只有30万人做过基因检测。按照美国的数据增长幅度估算,到2022年中国将有5000万人进行基因检测。23魔方需要为未来爆发的市场需求,提前做好准备。


其二,23魔方认为扩大产能,就能把基因检测成本进一步控制下来,达成合理毛利,支撑公司运转。更低成本,意味更多用户,更多数据,分析更精确,如此产品更好,卖得更多,成本则可以更低,形成一个正反馈。


不难看出,23魔方正高速发展,不过整个行业依然存有挑战。


挑战之一是,资本活跃度降低,烧钱求规模的模式或难以为继。


挑战之二是,国人对基因检测认知难以提高,市场增长不如预期。事实上多家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已有较长时间没有更新总用户的数据,可见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市场需求不容乐观。


挑战之三是,来自医疗检查赛道的产能蚕食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某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虎哥,一些医疗检查赛道的公司正在切入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这些公司手握百万样本规模的基因数据,远远超过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所获得的数据量。再加上为医疗检查而进行的基因检测,比为了解自身(满足好奇心)而进行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付费意愿更强。


那么23魔方是否会反向切入医疗检查赛道,借此升级获客能力呢?可能性较小,毕竟23魔方不具备医疗基因,官方也明确给出了“暂时没有这方面规划”的答复。


挑战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能否爆发。23魔方认为,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的爆发增长的难点之一,在于消费者认知,也就是多数国人还没有养成基因检测的消费习惯。


23魔方正在为改变消费者认知做出一系列努力,其中包括与科研机构联合发表论文。前不久23魔方就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Reports》上发表的该公司首篇学术论文。而最近一周,23魔方又宣布陆续发表了两篇论文,发文频率非常高。


事实上,发表论文这种打法,来自于一些国外对标企业,以及23魔方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微基因(WeGene)。早在2017年8月,微基因就联合中南大学及德国马普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同样是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了第一篇基于消费级基因组数据的中国人群基因组学研究论文。


两家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头部公司的早期打法各有特点:23魔方擅长凭借流量运营获取用户,比如事件营销(率先降价)、在知乎等平台投放广告、购买电商平台推荐位等;微基因擅长社群运营,依靠论文、科普文章等,建立高知用户聚集的网络社群,并发展这些用户成为推广员。


如今这两家行业头部的打法正在趋同,23魔方开始发表论文,微基因开始投放广告。前不久微基因投放了北京卫视的综艺节目《声音的抉择》,效果不错,吸引了许多新用户。不过这批新用户对原以高知用户为主的微基因网络社群带来了一定冲击,调和不同用户群体的矛盾成为微基因社群运营的当前难点。此外前不久微基因还调整了用户推广策略,加大了返利力度。


行业头部公司不断尝试新打法,正因为消费级基因检测获客难。成都另一家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生命基线也深感获客艰难,欲借疾病预防这个业务角度来为消费级基因检测开路。该公司COO凌之浩表示,基因检测的费用不断下降,但并不代表着基因市场已经成熟,市场教育程度仍远远不够,还处于“宝宝期”。


基因检测仪器研发的突破


4月17日,齐碳科技在微信公众号中宣布完成新一轮4000万元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雅惠精准医疗基金等著名投资机构。


大笔融资不广泛宣传,足见这家公司行事低调,但齐碳科技做的事并不低调。在这条微信中齐碳科技透露:“已开发出中国目前唯一的能够稳定获得测序信号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工程样机。”此外于去年,齐碳科技还获得了百度的风投。


目前基因测序行业普遍采用第二代基因测序仪。常见的第二代基因测序仪与冰箱差不多大,测序时间至少需要数个小时。与之相比,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可以做到手机大小,测序时间只需数分钟,非常适合用于体检市场的癌症早筛、产前诊断等应用场景。


目前全球有且仅有英国公司Oxford Nanopore,花了十多年,才将纳米孔基因测序仪成功产品化。在国内市场,纳米孔测序仪还属空白,但走在行业前沿的齐碳科技计划短时间内让产品走向成熟,并获得医疗器械许可证,在2020年量产。齐碳科技希望能把一次测序成本控制到百元人民币以下,甚至往家用产品方向发展。


如果说齐碳科技成功研发基于纳米孔测序的基因检测仪器,是技术上的创新突破,那么瀚辰光翼所研发的全自动高通量分子诊断系统,则是将分子诊断推向大规模应用的产业化新台阶。


瀚辰光翼把自家的产品定义为全自动高通量分子诊断系统。瀚辰光翼创始人张晗博士告诉虎哥,与一般意义上的基因检测仪器不同,传统的基因检测仪器是对一个基因样品的上千个基因位点进行检测,而全自动分子诊断系统则是流水线对上千个基因样品的少量基因位点进行检测,用途多样,比如疾病诊断、农业上应用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


“我们在做的事情,就是把医院或者科研机构的检验科里原来靠人工手动操作的工作,变成自动化、标准化的流水线。” 张晗说道,“通过对技术的改进、设备的研发,来把检验这件事做得更好。”张晗告诉虎哥,在体外诊断这个领域,已有很多检验仪器实现了国产化,但分子诊断的自动化程度还不够高,瀚辰光翼的全自动高通量分子诊断系统,可大幅降低分子检验的成本并提高效率。目前国内市场能把分子诊断自动化的厂家非常稀少,包括很多大厂也做不好,而作为创业公司的瀚辰光翼已将产品成功商用,并产生了营收。


除了前沿的基因检测仪器,成都也有做第二代基因测序仪的企业。2017年6月,迈克生物与德国凯杰QIAGEN共同投资,在成都成立了合资企业迈凯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将凯杰现有的基因测序产品引入中国实现本土化。预计基于迈凯品牌的产品将在2019-2020年即可进入临床。


人工智能,基因检测行业的未来方向


瀚辰光翼创始人张晗博士认为,人工智能与基因检测嫁接的潜力非常大,基因检测原本会产生大量数据,用这些数据去训练人工智能,未来可实现疾病预测、健康管理、精准用药等医疗方面的应用,甚至可以实现一些好玩应用,比如模拟个人不同年龄阶段的长相,甚至预测后代长相之类。


那么成都有将基因检测和人工智能相嫁接的公司吗?当然有。


今年2月,成都奇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多个院系,联合在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官方杂志《Genetics in Medicine》(影响因子9.94)发表了题为《Xrare,一种综合表型和遗传证据建模诊断罕见疾病的机器学习方法》的重要论文。奇恩生物李其刚、赵科研博士为此篇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罕见病是指发病率较低的疾病,又称“孤儿病”。绝大多数的罕见病由遗传病引起,基因检测则为罕见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诊断方式。然而全球仍有超过3000种遗传病病因不明。


奇恩生物提出了Xrare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Xrare同时考虑了患者表型特征和多种遗传特征,使得未知、已知基因罕见病的诊断准确率获得了15-40%的提升,为基因测序在临床的诊断应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新工具和新算法。此外奇恩生物还开发了一个基于Xrare算法的遗传疾病在线辅助诊断平台(rare.genomcan.cn),为业界提供免费的、高效准确的解读,目前已有注册医生400多名,分析案例3000多例。


奇恩生物成立于2016年,由多名从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归国的资深生物技术和大数据科学家创办,并由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终身教授王永雄和多名国内外知名学府教授担任科学顾问。公司创始人马欣为斯坦福大学统计系研究员,曾领导2012年全球猩猩的基因测序,负责过多个大型基因组项目数据分析。联合创始人赵科研为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曾在赛默飞世尔担任资深科学家,参与制定基因测序行业数据标准。


战国时代或将来临?


经过数年发展,成都基因检测行业枝繁叶茂。但随着行业进一步发展,竞争必不可免,虎哥认为整体氛围或从一派繁荣的“春秋”转向列强争霸的“战国”。


虽然来自市场方面的挑战严峻,但不可否认,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的爆发,是早晚的事,具体什么时候,很难估量。谁能在关键时刻拉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一把?


这是个好问题。


虽然战国时代竞争激烈,但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该时代的另一特点,那就是合纵连横。成都基因检测行业业务布局比较全面,本地各家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较小,为什么彼此之间不展开高质量的合作呢?


这,也是一个好问题。



天虎科技  程学怡


联系我们
  • 公司信息:四川华西都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70号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 电话:028-86969141
  • 邮编:610012
  • 投稿邮箱:2224894013@qq.com
关注天虎科技微信公众号

关注天虎科技微信公众号

华西都市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