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虎科技  >  正文

70年家国同梦 70年见证辉煌—致敬四川电信事业开拓者和信息时代筑路人

2019-09-27   来源: 天虎科技

壮丽70年,通信大发展。从电话线到光纤,从有线接入到无线WiFi,从拨号上网到千兆宽带,从1G到5G……四川通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落后到领先的发展历程。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披荆斩棘、肩挑背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凭着苦干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通信事业,搭建起初具规模的四川通信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舍家割爱,迎难而上,克服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打通了四川信息天路,传播信息文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舍昼夜,砥砺奋进,以建设“网络强国  数字中国”为己任,建成全国首个“全光网省”,让四川百姓畅享智能信息新生活,让世界触手可及。他们是中国通信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参与者,亲历者,创造者,他们,就是四川电信人!


徐玉平:天涯咫尺音讯牵


“电信是服务行业,能有今天的成绩应该归功于国家的政策,也代表着百姓的认可和信任,只有把百姓装在心里,才能在未来走的更远,脚步更加扎实。要以诚相待,用心换心,这也是我最希望能留给子孙的家国情怀。”——徐玉平

1996年,徐玉平参加全国邮电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期间在北京留影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四川广元的徐玉平见证了四川通信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邮电网络残缺不全,平均每两千人才有一部电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摇把子电话可是稀罕物。长途电话需要一级一级转接,打个电话要等半天。


徐玉平说:“当时,线路非常紧张,通信不畅,很不容易打通。隔音间门关上,都能听见里面在大声吼,电话质量很差,还有杂音。”


1972年,广元至江油地埋长途对称电缆不能正常通信,徐玉平和同事组成攻关小组,奋力拼搏在一百多公里缆途上,一米一米排查,最终排除故障,并因此获得了原邮电部全面质量管理金奖。

2019年8月,在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徐玉平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掠过华夏大地,80年代,人们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万门程控交换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信领域的核心装备,信息不灵,经济不行,1982年,福州引进了中国第一台万门程控机……”


上世纪90年代初,电信改革开始。徐玉平带着全家来到广元邮电局宝轮支局工作。国家对普通家庭安装电话实施了开放政策,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可能。不过,安装电话要申请、要排队,不仅需要五六千元的初装费,通话资费也很高。


固定电话推广的同时,第一代即时通讯工具BP机也进入了公众视野,通过人工台传送文字信息的寻呼装置一时风靡全国,“有事call我”成为时代流行语。几乎和BP机同时兴起的,还有更昂贵的移动通讯设备——大哥大。


通信技术不断更新,通信行业也在悄然变化。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四川电信作为通信行业历次改革的母体和承担者,期间先后经历了邮电分营、寻呼剥离、移动分离等一系列改革。1999年,轰轰烈烈的第一次电信重组拉开大幕。昔日的巨无霸中国电信被拆分,卫星业务成为中国卫通的雏形,移动业务成为中国移动的雏形,寻呼业务最终划归中国联通。

在四川广元通信博物馆,陈列着当年的摇把子电话,徐玉平看到当年陪伴自己的查线机,情不自禁地拿出听筒听一下,好像又回到了当年。

2009年,工信部为三家运营商发放3G牌照,我国步入3G时代,智能手机迅速崛起。短短四年之后,4G时代又扑面而来。到去年末,全国电话用户规模达17.5亿户,居世界第一。徐玉平感慨,从电杆铜缆再到光纤,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通信设施的轻便。


徐玉平:“原来一盘电缆800米,需要好几十个人来抬,抬长龙一样,当中就经常人仰马翻,那是挺笨重的。现在的光纤不一样了。现在的光纤也就筷子那么粗,一个人搭在肩上,就可以铺一公里。”


从网速每秒几k到现在变成每秒几十兆、上百兆,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换机,到自主研发、令世界叹服的4G、5G技术、光纤技术,在徐玉平眼中,新中国70年的通信发展犹如一部壮丽的史诗,而他作为其中的书写者、奋斗者,虽默默无闻,却无上荣光。


白国祥:那些燃烧在雪域的无悔青春


在70年代、80年代,在通信设备非常落后的情况下,我们能够保障通信的畅通,确保电话能够打通,就是我们当时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本职工作干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丢。——白国祥

1998年5月16日,白国祥在白玉县邮电局卫星通信天线安装现场


白国祥出生于1947年。1971年9月,重庆大学无线电系毕业的白国祥被分配到了甘孜州邓柯县(1978年撤县)。他以满腔的热诚,踏上甘孜高原这片热土。


当时,邓柯县不通公路,白国祥先乘康定到石渠县的客车到三岔河,然后骑马到邓柯县。初到高原,白国祥便领教了高原的凌厉。路上,淋了一场大雨、浑身湿透,于晚上10点到达邓柯县城。牛场上到处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睡在牛毛帐篷里,早上起来时被子上一层薄冰。


在邓柯县,通信设备简单,技术落后。全县只有1台100门的人工交换机,长市农合计40多门。到康定只有1条长途电路。那时候没有个人通信,电话机只有党政军机关,以及企业、事业单位才能安装,民众使用最多的是电报。全局只有十几名职工。白国祥干过设备维护、电话安装、线路维修、电工、话务、送电报等工作。

2019年9月,白国祥接受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甜筒播报栏目记者采访


当时,县城的水电装机容量只有20多千瓦,冬天电量更低,晚上电灯只有一丝红。那时的无线收、发报机是55型电子管设备,收报用电池,发报用交流电。冬天,发电报,只能靠人工手摇发电。白国祥那时年轻力壮,自然是摇机的主力。就是靠这样的艰苦奋斗精神,使电报通信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保持了畅通。


七十年代的邓柯,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自来水,职工们每天用架子车去泉水边拉水,洗漱必须节约,洗澡则成了奢望。没有蔬菜,职工们自己种,邓柯能生长的蔬菜品种少,土豆、萝卜、莲花白是三大主菜。为了解决住宿问题,自己动手盖房子,挖地基、调泥浆、打土砖,砌土墙,硬是把宿舍修起来了。


1979年初,白国祥调到甘孜州邮电局工作。从维护电报通信设备,到走上甘孜州电信局副局长管理岗位,白国祥见证了高原通信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历程。


九十年代,甘孜州电信发展步入了新时期,程控交换机、数字微波、光纤通信、卫星通信规模应用,无线寻呼、移动电话陆续步入寻常百姓家。

上世纪80年代,甘孜电信员工在检修通信网络

1996年12月,雅安至康定光缆开通,从根本上解决了甘孜州通信出口的瓶颈问题。1998年1月,康定至马尔康迂回光缆电路开通。1998年12月,雅江、理塘、乡城、稻城、甘孜、道孚、炉霍光通信设备开通。2000年,建设新龙、九龙、色达、白玉、石渠、德格、巴塘、得荣八县光缆。2000年10月,甘孜州全州县以上通信传输实现了数字化。


如今,甘孜州的光纤网络已经通达全州18个县城、325个乡镇,乡镇覆盖率达到了100%;无线网络覆盖率城区覆盖率100%、乡镇覆盖率达到96.9%。光纤宽带、天翼4G、天翼高清、智慧家庭等信息化应用深入千家万户,刷微信、玩抖音、追剧、网游、高清视频,甘孜州的农牧民群众和繁华都市的人们一样,同步共享信息文明。


樊均海: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我们那个时候,是跟环境赛跑,是跟艰苦的生活条件赛跑,我们架线队员跑出了好的成绩。现在的年轻一代电信人,也在跟世界赛跑。我相信,他们也能够跑出令世界惊叹的中国电信速度。——樊均海


1960年代,检修长途明线

2000年11月16日,甘孜州电信公司挂牌成立典礼,前排右起第一人为樊均海


1965年,樊均海和一群年轻人被招工到了甘孜州邮电局。经过一个多月的短期培训后,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乘车从康定出发,奔赴德格至白玉的长途通信线路建设工地,开始他们十几年的架线生涯。


十多年间,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甘孜州的山山水水,先后架设了德格至白玉,甘孜至新龙,炉霍至色达的长途通信线路以及巴塘至得荣、石渠至青海省玉树州的长途通信迂回线路,填补了甘孜州内长途三级干线的空白。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哪怕是夏天,河水也冰冷刺骨。由于经常趟河架线,队员们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关节炎和脉管炎。


高原架线,最难的是负重上山。由于严重缺氧和负重,狂跳的心像是要从嗓子眼蹦出来似的,太阳穴爆裂般的疼痛,胸口像压了块石头闷胀难受,呼吸急促,直喘粗气,双脚如同灌了铅似的每走50米就必须歇一次。半路上有的队员坐在路边“哇哇” 地呕吐起来。队员们嘴唇乌了,嗓子眼冒出阵阵血腥味,吐出来的唾沫都是淡红色的。后来据医生讲那是因为肺轻微出血。


2019年9月,樊均海阅读《雪域蓝光》,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

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肖忠贵、杨笃益、郭培康三位同事在架线中因公殉职,过早的走完了他们短短的人生历程。每当说起这些,樊均海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面对艰难和困苦、面对寒冷和缺氧,甚至面对死亡,电信员工们也从不退缩。


樊均海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长年累月架线工作中,他和兄弟们最爱唱的一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它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


肖格德:翻天覆地变化的阿坝电信事业


父亲和我两代人共同参与了电信事业40多年的建设发展。今年正好是我参加工作20年,有很多感触,特别想得到父亲的认可。希望有一天,父亲对我说:儿子,你干得好,你是我的骄傲!我觉得足够了。——肖康

1991年8月,阿坝州邮电局汶川县长途接线台工作人员正在接续长途电话

经过几代邮电职工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阿坝州邮电通信发展走过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由弱到强的漫漫征程,形成通达各县、纵横全州的邮电通信基础网络,基本保证了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通信的需要。


改革开放之后,阿坝通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州邮电通信坚持以增能发展为主线,围绕全省邮电通信“搭骨架、通经络”的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邮电通信建设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四个一起上”的方针,在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积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八方奔走,筹集资金,对原有通信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完成了全州各县市内电话的人工改自动。1994年,阿坝州实现县城电话交换自动化的目标,结束了阿坝州县城电话交换摇把子历史。1995年底,率先建成马尔康5000门程控电话,全州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20000门。邮电综合通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995年11月,阿坝州邮电局局长肖格德在程控电话割接现场指挥割接工作

1997年,阿坝州邮电通信进个全方位、大投入、多项目的建设增能之年。全州进一步加快通信建设步伐,增强邮电通信的综合能力。1998年,建成成都至马尔康长途通信光缆。同年4月,理县八角碉村建成四川藏区第一个“电话村”。12月,阿坝州马尔康C3扩大本地电话网正式建成,阿坝州电信网络实现传输网由明线到光缆,交换网由人工到自动、由模拟到数字转变。

上世纪90年代,电话进藏家

2000年,阿坝电信加大了电信传输网、数据通信网和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力度,通过有线、无线结合方式解决农村通信。2001年3月24日,阿坝信息港正式开通,开启阿坝州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开始走入阿坝州百姓生活。2003年,建成全州13个县无线市话系统的建设,小灵通网络在全州各县、旅游沿线乡镇、重点旅游区实现较好覆盖。2003年8月,九寨沟宾馆酒店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铺开;9月18日,阿坝电信通过“天府热线”和“阿坝信息港”现场直播阿坝州建州50周年大庆盛典,实现阿坝州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互联网进行现场直播。2004年5月,阿坝电信用户数突破10万户。

2001年5月,九寨沟中国IC电话卡首发仪式

铭记历史,筑梦建功。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一起回望老一辈电信人峥嵘岁月,共同感受他们滚烫的青春激情。伫立新起点,奋斗新时代。徐玉平、白国祥、樊均海……,他们就是一代通信人的缩影。老一辈电信人,不惧艰辛、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正激励新一代电信人在飞奔前行。


2019年9月,四川电信事业的接力棒传到新一代电信人手中,肖康在为郫都区的通信发展而努力工作



天虎科技

联系我们
  • 公司信息:四川华西都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70号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 电话:028-86969141
  • 邮编:610012
  • 投稿邮箱:2224894013@qq.com
关注天虎科技微信公众号

关注天虎科技微信公众号

华西都市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