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虎科技  >  正文

绿色经济

2019-11-12   来源: 天虎科技

绿色经济


(一)国际趋势


绿色经济的概念自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后,至今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从最初单纯聚焦在环境保护层面,到如今上升至追求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协调平衡【37】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一些成长性强、绿色技术渗透度大的行业方兴未艾: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绿色建筑、可持续性交通,创造了千亿美元的产业规模和数百万就业机会。未来,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创意经济融合还将衍生出更多新业态。

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的经验主要包括发展绿色新政、健全绿色法律制度、提出未来规划、发展绿色能源与技术等四部分。

欧盟是全球发展绿色经济的先例,主要是有关气候变化的立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手段,包括应对全球变暖对策的相关税制、及碳排放交易制度。

美国关于绿色经济最重要的内容是“绿色新政”,主要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且遭受过石油危机的巨大打击,因此重视发展节能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的低碳社会。


(二)国内环境


我国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生态多样性等方面均有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过去几十年,我国传统产业经济高速发展,粗犷的生产模式、偏重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绿色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目前虽然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绿色经济,改进能源结构,但中国经济仍未从根本上减轻对资源环境的依赖。

2011年,“十二五”规划将环境可持续性视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那时起,中国正式走上发展绿色经济的道路。

2016年,“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把“绿色”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一起定位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大核心发展理念”。

2017年,十九大报告着重强调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绿色共赢价值观,在宏观层面为我国发展绿色经济指引了方向。在中央顶层设计的引导下,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绿色新政,例如《中国工业制造2025》《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

2018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中国专题显示,2017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3.2%和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33.6%,另外,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68%,为历史最高值。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进行能源结构改革,2017年中国能源结构持续改进,尽管煤炭仍是中国能源消费中的主要燃料,但2017年其占比为60.4%,创历史新低;同时,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31%,占全球增长的36.0%。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全球总量的21.9%,非化石能源中,中国太阳能消费增长是最快的,增长高达76%,其次是生物质能和风能,分别增长25%和21%;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1.6%,不过增速放缓,为过去十年平均增速(3.2%)的一半。

“十三五”以及未来的10至20年,我国将围绕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三大领域重点整治,投资主线从减排转向治理。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水、气、固废三大领域的原有业务模式将继续保持20%至30%的增速,而水环境、海绵城市、土壤修复将带动1.5万亿至2万亿元的投资,年环保投入增量为3000亿至4000亿元。加上传统业务在2015年环保投资体量5000亿元基础上每年保持25%的增长,环保行业年投资体量将从4000亿元至5000亿元上升到1万亿至1.5万亿【38】


(三)成都发展概述


1、推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2017年,成都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加入“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并已提出了“2025年达到碳排放峰值”的目标。成都围绕“绿色促发展,低碳惠天府”,全面实施构建绿色低碳制度、产业、城市、能源、消费、碳汇体系和提升低碳发展基础能力等“六体系一能力”的重点任务,印发了《低碳城市建设2017年度计划》和《低碳城市建设区(市)县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2018年3月27日,《成都市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发布,明确到2022年,绿色发展机制逐渐完善,绿色经济活力充分释放,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国内绿色经济发展的领先城市。

聚焦新经济,依托产业功能区及园区,成都正在构建“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金融、森林康养”5大产业重点发展区和“绿色建筑、绿色低碳第三方服务、城市静脉”3大产业聚集区,促进成都绿色经济发展全面提速。




2、2018年成都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改善

海拔7500多米的贡嘎山、6200多米的四姑娘山、5300多米的大雪塘⋯⋯成都人越来越容易从阳台上把壮美雪山收入眼底,“窗含西岭千秋雪”,成为成都人的日常。

成都在2017年全面启动天府绿道体系建设,2018年已累计建成2607公里。

2018年,成都优良天数达251天、同比增加16天,优良天数率70.3%、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6天,PM10、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0%、8.9%【39】。荣获全球首批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2018年成都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改善,得益于深入实施“大气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

2018年成都环境监测网络织密织细,打造了“三网一平台多场景”的“数智环保成都模式”。建立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成立成都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与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空气子站微站165个、地表地下水质监测站138个【40】

建立污染源监测网络,全覆盖远程监控全市264条环检线,对1799个建筑、市政工程安装扬尘在线视频监测系统,中心城区中型以上饮食企业全部安装油烟净化或在线监控设施。

建立生态监测网络,对龙泉驿区等12个区(市)县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

建设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打造多功能一体的“数据中枢”,形成27万余户固定污染源企业基础名单,与腾讯等公司合作开发“污染源电子地图”。

此外,扩展应用场景,科学解析判定工业、机动车、扬尘三大污染源,为“铁腕治霾”指明方向路径。自主研发空气质量模拟及预报系统,建立成都市数智环境大气系统。加快监测网络、技术网格和行政网格深度融合,指挥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和环保网格员精准有效监管。

3、2019年用科技加强蓝天保卫战

2019年成都将全面实施《成都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成都“治霾十条”,实施2019年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深化夏季臭氧防控行动和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强工业污染、移动源污染、面源污染治理。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强化市域协同防治及环成都经济圈联防联控。

科技层面举措表明,成都将推进科技治污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构建“空天一体”生态监测网络体系。推进信息化大数据建设,全面实施污染源企业动态清单动态管理;完成成都市城市电子噪声地图试点建设;构建污染防治大数据综合决策管理系统。推进科技治霾,3D气溶胶激光雷达、超细清水雾、VOCs走航等重点项目在更大应用范围落地实施;借力“大气污染防治院士工作站”,持续推进水泥、火电、平板玻璃、砖瓦窑等重点行业“一厂一策”深度治理;推动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实验室成都中心、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攻关中心成都分中心建设。

2019年,成都将加快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加强沱江、岷江、涪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长江岸线保护。

4、科技治霾

三元催化装置,即安装在汽车排气系统中最重要的机外净化装置,它可将汽车尾气排出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通过氧化和还原作用转变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气。

2019年1月2日,成都市启动了蓉城出租车更换三元催化器示范项目,为成都500辆出租车免费更换天然气三元催化器。目前,成都有出租车1万余辆,出租车年行驶里程约10万公里,而催化器的正常寿命为16万公里。实验测试表明,使用超过两年的出租车,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可超过排放标准的5倍,定期更换出租车三元催化装置,可控制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

四川中自催化环保服务有限公司(中自催化)承担起天然气三元催化器的研发任务。中自催化是一家以催化技术为核心,专注于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器(剂)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自催化在天然气和摩托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一,现有产能可实现每年减排213万吨,将有效降低机动车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

5、水资源污染治理

四川是长江的重要供水地,成都作为岷江、沱江源头和长江上游最大的城市之一,在水资源保护上有责任担当。

四川水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蓉漂创办的中德合作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和制造企业企业,落户中德(蒲江)SME合作区,以核心技术Microfloat超微浮选分离技术为依托,专注于分离技术在分离工程以及水污染治理领域的集成创新应用,助力可持续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

水沐环保与园区上下游企业合作,已为空客公司,蒲江、邛崃市政污水处理等项目提供了“蒲江智造”处理设备,可广泛用于城市、乡村生活污水和企业生产污水处理,实现千万产值。

6、推进城市绿色生活

在绿色生活领域,成都实施了绿色交通畅享工程、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碳惠天府”工程。绿色,逐渐浸染成都的城市地图,低碳生活,也逐渐成为成都市民的常态。

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2600万吨旧衣服被扔进垃圾桶,可见废旧衣物的再利用率非常低,家庭淘汰的旧衣形成了大量浪费,大部分旧衣物只能被作为垃圾焚烧填埋,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据测算,每合理使用1千克废旧纺织物,就可以减少3.6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水6000升,减少使用0.3千克化肥和0.2千克农药。

四川银谷智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回收服务应用软件“收衣先生”,通过构建“回收+分拣+加工+分级利用”的业务模式,让旧衣新生。用户通过“收衣先生”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回收,手机下单后有专门人员上门回收,旧衣再造可生产出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用于精准扶贫、爱心衣橱项目。

7、清洁能源应用

成都正依托四川清洁能源生产大省的优势,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促进能源消费清洁化,不断完善清洁能源新产品以及替代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

在绿色生产领域,成都将实施产业绿色升级工程、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园区绿色改造工程和绿色供应链工程。其中绿色供应链工程将聚焦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绿色供应链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内生动力。

通威太阳能是全球先进的晶硅太阳能电池企业,也是成都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企业。截至2018年12月, 累计获得有效授权专利192项。通威太阳能在双流建成的二期生产线是世界首条工业4.0“智能制造”高效电池生产线,成为成都市“智能制造”样板工程。在这间2800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车间里,操作工人很少,12条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每天生产超135万片太阳能电池片。

通威使用新生产线可比传统生产线降低能源消耗30%。太阳能电池片安装应用后,通过光伏发电,每年提供的清洁能源可节约标煤约660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60000吨,二氧化硫约62000吨。在每张晶硅电池在生产过程中,算上上游原材料的碳排放总共仅1.72千克,如果只算电池片本身的二氧化碳排放,仅有0.04千克【41】


(四)部分重点产业


1、环保产业

成都是国家环保产业“一带一轴”格局重要节点,同时,四川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成都作为四川环保产业的“主阵地”,环保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近年来,成都环保产业发展基础稳健,投资领域众多。形成了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等较为完善的环保产业体系。

2018年,成都344户节能环保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收入782亿元,企业户数和主营业务收入相比十二五,分别增长了17%和89%。

成都打造了淮州新城环保应急产业功能区,高新、锦江、青羊环保服务产业园,龙泉长安静脉产业园“三个基地”。

成都正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将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利的发展机遇。




2、氢能产业

氢能源是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被业内专家称为“最理想的清洁能源”。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全国各地争相布局氢能产业,已有20多个省市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与支持政策,加快布局氢能产业。

2019年7月成都印发了《成都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指出成都发展氢能产业有三大基础条件。




一是产业链相对完整。成都目前已聚集氢能产业链企业及院所50余户,覆盖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和检测,燃料电池及整车(机)研发制造等主要环节。其中,上市公司7户,规上企业21户,2018年规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亿元。氢气制备、储运、加注、检测环节,聚集了天一科技、亚联高科、中材科技、华气厚普、中测院等企事业单位;燃料电池环节,聚集了东方电气、荣创新能、亿华通等企业;整车(机)制造环节,聚集了成都客车、中植一客、四川丰田等汽车企业以及中车成都、新筑股份等轨道交通企业。同时,成都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处于全国第一梯队,为氢能应用领域的拓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成都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积淀较为深厚,部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初步实现产业化突破。东方电气与成都客车联合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客车累计行驶里程50 万公里,西南交大研制的世界首列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在河北唐山唐胥铁路投入示范运行,天一科技、亚联高科变压吸附提纯氢技术国内领先,中材科技车载储氢瓶、华气厚普氢气加注设备形成了技术优势。电子科大、四川大学、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钒钛基储氢合金技术等方面具备成果转化能力。

三是氢资源禀赋良好。四川是水电大省,目前丰水期富余水电可制备氢气约2.53亿吨,加之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能源供给侧改革及智慧能源等利好政策频出,未来水电解制氢市场前景相对较好;氯碱化工产业基础扎实,具有丰富的工业副产氢资源。同时,天然气资源储量富足,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19%,且形成了“三纵三横”的管网格局,为天然气重整制氢提供了潜在的氢源保障。多渠道的氢源供给可满足成都氢能产业的发展。



注释:

【37】亿欧,《2018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之路——从理论到实践》,https://www.iyiou.com/intelligence/ reportPreview?id=84303&&did=548,2018年3月

【38】新华网,《“十三五”环保投资将达17万亿,PPP项目面临严管控》,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7-12/04/c_1122051122.htm,2017年12月

【39】成都市生态环境局,《2018年成都市环境质量公报》,2019年5月

【40】成都市生态环境局,2019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2019年1月

【41】新华网,《通威工业4.0初体验——探访通威太阳能无人“超级工厂”见闻》,http://www.xinhuanet.com/energy/2017-09/28/c_1121738421.htm,2017年9月


联系我们
  • 公司信息:四川华西都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70号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 电话:028-86969141
  • 邮编:610012
  • 投稿邮箱:2224894013@qq.com
关注天虎科技微信公众号

关注天虎科技微信公众号

华西都市网首页